《反叛》一書在大陸又被譯為《離經叛道》,看似略帶貶義的書名,背後的意義卻引人深思。離經叛道一詞又作「離經畔道」,出自於元代戲曲家費唐臣的雜劇《蘇子瞻風雪貶黃州》,實際上原本是指背離統治地位的思想及行為,若從哲學家傅柯的「知識/權力」思想來看,更可以代表對於主流的挑戰。
在本書的開頭,作者亞當.格蘭特便提出了一則關於瀏覽器的有趣發現──使用Google或 Firefox等瀏覽器的行銷員在各方面的表現普遍都優於Internet Explorer或Safari的使用者,當然,重點並不在於了解科技或工作環境的影響,而是對於「預設」的態度,後者大多是接受Windows或Mac系統提供的預設瀏覽器,而前者則是發現不足並嘗試追求更好的體驗,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於「原創」精神的解讀──原創並不是搶著當第一個,而是做得不同,而且更好。
話雖如此,但創新往往需要破除舊有的做法,大多數人卻容易害怕改變而退縮不前,這是因為人們認為打破框架需要付出相對高的代價。那麼那些以打破規則為動力,推動整個世界前進的成功人士,為何願意冒著這樣高的風險呢?正如思想家杜波依斯對林肯的評價,「他是你們中的一員,但他成為了亞伯拉罕.林肯。」他們並不都是自願,有時是受他人鼓勵或是時局迫使,但不論如何,他們在打破外在框架前都必須先打破內心框架。因此,在他們突破規則的同時,也突破了自己,從而成為我們口中的成功人士。作者在書中對讀者提了一個問題: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大家都知道要成為那隻早起的鳥,那麼,誰來成為早起的蟲呢?」其實作者並不打算推翻這句古諺語,他想表達的,是最成功的開創者不見得都按時抵達,他們遲到的恰到好處,真正重要的不在於成為鳥或蟲,而在於早起的時機,把握時機就是成功的關鍵。
在狀元營相遇的每個人,過去都已經克服了框架中的自己,才能成就第18屆的我們。現在正在經歷的大學4年中,我們必須學會找出並把握正確時機。狀元營的結識,不僅是因為緣分,更是因為擁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原創力,期望在未來我們都能毫無保留的綻放自己。